文章来源: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网
装配式建筑起源于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,随着建筑材料的创新而被发明出来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,就开始了装配式建筑的探索,1956年5月,原建工部起草了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》,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三化-设计标准化、构件生产工业化、 施工机械化。但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,并未获得发展。从“五五”到“八五”,则是我国装配式建筑起伏波动时期,其间北京成为最早引入装配式大板建筑的城市。“九五”到“十二五”期间是政策由放任转向鼓励的过渡期,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升期,为 2016年政策的全面深入做了铺垫。
近年来,由于国家供给侧改革、绿色发展、提质增效等政策推动以及建筑业人口红利退出等原因,装配式建筑在标准规范、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、工厂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成就,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。而这场革命必然是一场促进传统建筑行业提质增效、转型升级的绿色革命,也是促进建筑行业向创新发展、向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。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,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重视,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,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。但不论是供给侧的生产体系,还是需求侧的市场培育,都还存在着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为此,在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》、《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》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提出要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。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,它更是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。在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大趋势下,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是一项必要因素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,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,提高“中国制造和中国建造”水平,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建设质量强国、建设美丽中国等核心内容,具体到建筑行业,就是提质增效的绿色发展,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成为主要载体,在未来的几十年中,需要大力发展。装配式建筑代表新一轮建筑业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,既是传统建筑业转型与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,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,起步于2016年。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》,提出要用10年左右时间,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%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明确提出,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。特别是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》,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纲领性文件。2017年,装配式建筑迎来持续聚焦、大力推广的关键一年。2017年3月,住建设部印发《“十三五”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》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》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》,进一步细化了工作目标、重点任务、保障措施。随后,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密集出台。11月,住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,分布在我国东、中、西部,装配式建筑发展出现地域性特点;公布了195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,涉及27个省(区、市)和部分央企,产业类型涵盖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装备制造、运行维护和科技研发等全产业链。这标志着装配式建筑将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推广阶段,步入高速发展时代。
从行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来看,我国建筑业又向产业现代化目标迈进了一大步。目前,全国包括北京、上海等在内的累计30多个省市地区就装配式建筑发展给出了指导意见及配套措施,不少地方更是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。这就意味着我国装配式建筑政策环境、规范标准、技术体系、管理体系和项目落地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,推进新旧动能转换,提供质量优良的建筑产品,是时代赋予建筑业的伟大使命。在国家、住建部和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和措施的引领规范下,装配式建筑已完成从试点示范阶段向全面推广阶段过渡,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,逐步带动建筑业走向提质增效、绿色发展之路,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美好时代即将到来。